当前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全国政协委员冷伟青: 加强创新型工业生态系统建设 激活更多创新推向市场

【信息时间:2023-03-14  访问次数:397  】【我要打印】【关闭】

3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2023年全国两会正式开启。

两会期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冷伟青,围绕着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制造高端绿色智能发展之路,建言献策亮出了电气方案。透过媒体视角,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两会电气新声

 

制造业需要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化    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之路

 

作为我国装备制造的国家队成员,上海电气深知产业升级、低碳转型、智能发展是推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驱动力。站在新发展阶段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冷伟青认为,制造业需要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之路。

涵养人才活水 硬核科技支撑高端化升级

科技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5年,上海电气科技投入累计超250亿元,年均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4%以上,2022年科研投入率为近三年来最高。

科技投入正在带来创新成果。近年来,上海电气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并重,聚焦研发漂浮式海上风机、先进核电装备、新型储能系统、工业燃机、高端工业基础件等一批硬核科技。上海电气为船舶、大飞机、新能源汽车等各行业用户提供了更加韧性、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能源及工业解决方案,有力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推动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关键在人才。冷伟青说,我们需要稳定涵养人才队伍源头活水,才能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她建议,一是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精准对标关键领域技术需求,整合创新要素,优化学科设置,培养更多一流科技人才;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火车头作用,以企业需求为牵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共建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等;三是发挥评价激励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符合科研人才岗位特点的评价激励体系;四是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讲好优秀典型故事,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能源工业协同 集成创新推动绿色化转型

当前,绿色低碳转型是双碳目标下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能源与工业领域是我国降碳的主战场。然而,由于缺乏整体而系统的规划,各种转型举措往往呈现碎片化特点,制约了深度降碳的空间和效果。

对此,冷伟青建议,加快建立能源与工业协同降碳的体制机制,打通源端能源与荷端工业之间的政策壁垒,形成协同降碳合力。

据了解,上海电气近年来也一直在摸索能源与工业协同降碳的有效模式。能源装备领域,在持续优化传统能源装备、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的同时,上海电气还通过两者的有机组合锻造新优势,培育新市场。例如,通过对广东阳西电厂两台600MW火电机组项目加增调频储能,在实现电厂调频容量大幅提升的同时,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了缓冲器

此外,依托业务链条遍布源网荷储各环节的天然优势,上海电气正致力于打造立体式零碳产业园区整体解决方案:从绿色工业厂房设计建造到分布式新能源供给,从绿色智能制造产线到工业驱动能效提升,从智慧楼宇低碳运营到轨道交通低碳出行,从余热利用海水淡化再到固气水协同治理……

深化智改数转数字技术驱动智能化发展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而数字化的广泛运用将为制造业等行业提效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冷伟青看来,未来,数智化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目前,上海电气正在开展多层次、多场景的智能制造实践,创建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场景,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智慧供应链。通过这些举措,上海电气的智能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已有6家制造工厂成功入选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厂。

我们需要加快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进程。冷伟青建议道,制造业需加大两化融合等新基建基础设施投资,深化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进行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改造,真正实现制造业智改数转


人大代表、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加快绿色氢能产业发展

氢能具有清洁低碳属性和跨界应用潜力,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既能用于大规模、长周期的储能,又能加速推进工业、交通等领域的低碳化,加快绿色氢能产业发展是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建议,健全电解水制氢产业政策,加快推动绿氢发展。

健全政策推动绿氢产业发展

2022年,中国氢气的产销量约为3300万吨,其下游应用主要为化工、炼油等产业,占比超过95%,剩余少量用于钢铁炼化、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当前氢气来源主要是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极少量来自电解水制氢。如果全部采用煤气化制备氢气,约消耗1.9亿吨标煤,对应产生5.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廖增太看来,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行业快速发展,现阶段风电、光伏发电上网电量占电网总电量的比例限制在15%,余电必须就地消纳。作为清洁高效的储能方式,绿电制氢是必由之路。发展绿氢产业既能充分利用风光资源,解决弃风弃光的问题,又能满足化工行业对绿氢的大量需求,解决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等高碳排的问题。

目前,国内绿电制氢及延伸产业主要布局在新疆、内蒙古、宁夏、吉林等风光资源富集的省份。廖增太表示,电解水制氢及下游合成氨、合成甲醇均属于化工过程,需要连续稳定的电力供应和氢气输送,但是风电、光伏发电存在间歇性的特点,会导致化工生产危险性显著增加、成本大幅抬高。因此,这些地区的示范项目迫切需要解决绿电供应,以实现连续化生产。

对此,廖增太建议,出台针对绿氢发展的电力支持政策,以电网作为补充和调节,实现绿电制氢的连续化。具体模式为:绿电年发电规模大于或等于制氢年电力需求,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当风电、光伏发电量高于制氢所需电量时,超出部分的电量上网储存;当发电量低于制氢所需电量时,不足部分由电网储存的电量补充,电网公司收取相对合理的服务费。

为推动绿氢产业的长远发展,廖增太还建议,合理有序推进化工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发挥碳排放配额作为减碳调控工具的作用。

 

 

健全生物可降解塑料长效监管机制

当前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两大公敌:一是碳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二是塑料污染,微塑料在自然界中可存在数百年,通过生物循环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损害。

今年全国两会,廖增太还提交了与环保密切相关的建议:健全生物可降解塑料长效监管机制,加强配合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

据介绍,2022年全年塑料制品量为7771.6万吨,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治理迫在眉睫。针对这一现状,廖增太表示,加速推动白色污染治理,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减少非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碳排放、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廖增太建议,建立全生物可降解塑料纯树脂白名单,从纯聚合物角度定义全生物降解,发布并实时修订能通过全生物降解标准检测的聚合物名单,根据材料结构创建快速检测方法以鉴别抽检产品材料类型,规范可降解塑料监管标准。同时,加大非可降解材料违规生产、销售、使用等行为处罚力度,杜绝伪降解材料引起的次生污染、扰乱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场行为,实现各地政府及质监单位快速、高效、合理辨别和监管生物降解制品,支撑并加快禁塑政策实行,坚守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质量安全环保底线。

与此同时,加强生物可降解材料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鼓励建设好氧堆肥设施,大力推广生物降解膜袋制品消费使用。


人大代表胡成中:全链条支持精密制造业发展

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指出,国家已于近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明确了高端机床国产化的国家级战略高度,对加速高端机床国产替代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行业仍存在的不足,围绕如何加速政策落地,他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引导国家及民间资本积极流入以高端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基础制造业,使资本惠及相关产业各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在初创、小而精、大而强等不同阶段各打造一批标杆企业。

二是加强针对性财税激励,鼓励精密制造产业相关高端研发投入及高端人才的招聘、留用。对于产品结构正在向差异化、高端化、特色化转型的机床企业,适时进一步减免行政及财税负担。同时,完善并敦促落实财税激励对象的淘汰机制,帮助企业定期回顾研发及产品迭代计划,及时纠偏并果断采取措施。此外,引导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对高校机械、材料、计算机等专业进行重点领域对口培养,促进高校研发成果向企业转化。

三是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植入链式支持的理念,全面兼顾上游核心零部件及系统、中游高端机床、下游精密制造全产业链条在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发展方向上的联动。



政协委员于本宏:立足市场机制,推进工业母机创新平台建设

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本宏委员将目光聚焦于工业母机,建议构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母机市场机制。于本宏说,近十年来,我国工业母机产业发展取得大量突破,但出于对工业母机双重属性的不同认识,出现了自主可控市场机制相对立的声音,或为自主可控而否定市场配置资源,或为市场化而放弃产业自主可控。他认为,加强工业母机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使市场机制更好地服务于自主可控,实现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可能是一条更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于本宏提出,立足市场机制,深化工业母机上、中、下游产业市场化改革,发挥好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强化工业母机研制的市场化能力,是促进产业优胜劣汰、良性发展的制度基础。在科技攻关、项目投资、设备采购等环节,应积极推动公开招投标,用指标说话、促公平竞争,客观反映国内产品的实际潜力,鼓励招标单位优先使用国产。此外,加快编制工业母机国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目录,进一步健全工业母机的进口审查机制,使用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应采购入选目录的产品。

于本宏建议,在考量企业攻关能力、制造能力和市场应用的基础上择优培养,塑造市场化的战略科技力量,重点解决工业母机卡脖子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市场化的、面向全行业的国家级工业母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于本宏还建议,由工业母机主管部门委托行业组织,定期收集整理我国工业母机进口中标情况,同时针对重点领域的工业母机应用情况形成专报报送主管部门,便于建立动态的攻关清单,指导战略科技力量开展工业母机攻关。

 

人大代表王俊峰:

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性产业振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我对今后的工作更有信心。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俊峰表示。

王俊峰介绍,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打造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有力保障。

王俊峰建议:一是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建议大幅降低企业纳税比例,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给予财税政策扶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二是加大数字化改造支持力度。建议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减少税收政策,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三是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建议国家科技专项项目向老工业基地倾斜,组织实施创新工程,集中力量攻破技术壁垒和共性核心技术,切实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补齐短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政协委员严建文:

聚焦科创企业发展,加大对科创型企业扶持力度

对于我国科创型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合肥合锻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尽快构建科创企业发展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重视这一新型主体的培育;二是建议对于部分面向市场化的应用技术创新,采取由企业基于自身需求和市场需要自主申报创新项目和类型,政府评估后予以资金支持或事后奖补。三是加快融资工具的创新,建议有关部门鼓励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数据资产要素融资。四是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以满足社会需求,建议加大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育机制。


人大代表马兵:引进培育机床制造业高端科技人才

通用技术齐齐哈尔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配套分厂精密车间党支部书记、马恒昌小组组长马兵提出三点建议:建议国家在机床制造业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培育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激励;建议国家重点培育提升机床产业配套企业专业化能力;建议国家支持齐齐哈尔创建国家级复合材料铺放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马兵表示,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应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以新一轮数字化升级改造为契机,以实现生产公司主导产品核心制造为目标,提升技术素质和能力。要将班组作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础单元,构建更多职工积极参与的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潜力和创造活力。要推动科技创新,赋予工匠精神更高的科技含量,将智慧和经验转化为提高工人劳动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成本和时间的有效工具,让大国工匠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楷模,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劳动者。



政协委员王小龙:加快发展高端机床产业,夯实制造业发展根基

我国高端机床整机严重依赖进口,机床领域卡脖子问题尤为凸显。必须加快高端数控机床发展,而要想达到高端水平,则需通过科技创新进行推动。一工机器人银川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龙建议,一方面,从国家层面将高端机床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布局和顶层设计,制定清晰的工业母机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加大对高端机床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如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补贴、融资支持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聚焦机床产业核心功能部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建立高端数控机床国家战略性产业平台,优化专项布局,疏通产业链卡点,通过产业平台推动关键核心部件和国产高端数控机床企业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和配套关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

王小龙呼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技术与应用的深度融合,激发技术创新发展活力,推动高端机床产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核心工艺的创新突破。

科技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王小龙还建议制定产、学、研、用结合的高端数控机床专业人才培养政策和引进海外高端数控机床研发人才支持政策,并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加强国际合作,联合成立机床技术研究院,聚焦机床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培养。

 

上一条: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武汉琦: 加强顶层设计 推进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下一条:全国两会代表访谈 张晓仑:支持转制院所整合汇聚行业创新资源,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